技術轉移流程

成功案例

聯合實驗室

澳門科技大學-遠光軟件人工智能實驗室

“澳門科技大學-遠光軟件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成立於 2017年03月22日。實驗室充分發揮澳門科技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各個分支學科的學術資源優勢,和遠光軟件在能源、電力等大型央企集團生産、管理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市場及産業化平台優勢,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等前沿技術的融合應用,探索人機交互、環境感知、數據採集、智能決策控制等領域的創新拓展,攻堅技術,打破壁壘,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産業轉型,升級智能製造。

人工智能與製造系統聯合實驗室

2020年,澳門系統工程研究所與埃克斯(工業)成立人工智慧與製造系統聯合實驗室,以半導體製造系統為研究物件,基於人工智慧技術,運籌學,離散事件系統理論,物聯網等方法和技術,優化半導體製造系統產能,提升晶圓產品良率。

孵化項目

正清風痛寧系列藥物

劉良講座教授團隊科研成果。聯合湖南正清製藥集團共同研發的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列產品。目前該藥在全國31省市幾千家醫院使用,為數以百萬計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其研究成果以澳門科技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是澳港地區首次在中醫藥研究領域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益母草堿

朱依諄講座教授團隊科研成果。經10餘年艱辛研究,發現從中藥益母草中提取並化學合成的單體——益母草碱(又名 SCM-198)對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硬化和腦卒中等疾病具有明顯療效。益母草堿已被證實有明顯的降脂作用,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炎症,並減少腦缺血造成的大腦皮質梗死面積,對急性中風治療效果快而顯著,為中老年心腦血管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目前該項目已申請專利保護,已經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簽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其Ⅰ、Ⅱ、Ⅲ期臨床試驗一次性獲批,現已進入臨床Ⅱ期試驗,同時獲美國FDA批准,在美國開展臨床試驗。

安信通機器人系列

信息安全研究團隊科研成果。安信通科技(澳門)有限公司是澳門科技大學信息安全研究團隊的科研成果進行產業化而成立的商業實體。核心産品包括「天機1號」,「小馬哥1號」,「Singou車載機器人」,「Singou One Robot」機器人等。

紅豆杉siRNA新藥技術

姜志宏講座教授團隊科研成果。小干擾核酸siRNA藥物是當今發展速度最快的一種新型生物醫藥,根據靶基因mRNA可快速設計候選新藥,但對未知作用靶點的疾病則無法進行siRNA藥物設計。為此,澳門科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姜志宏講座教授團隊採取了與現時siRNA藥物設計反向的一種研究策略,並通過已建立的RNA組學平台,從南方紅豆杉中篩選得到對腫瘤細胞具有強細胞毒性的RNA分子tRF-T11,並通過RNAi機制抑制卵巢癌增殖。相關研究在世界著名的“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醫學-研究與實驗”領域排名前10%,影響因子8.886)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2022, 27, 718-732)。這是全球首個關於植物tRNA及其片段通過調控基因以治療疾病的原創性發現,充分展示了澳科大在藥用植物RNA研究領域的綜合實力。該研究成果已獲中國、澳洲和美國專利授權,並於2020年與盈科瑞(香港)創新醫藥有限公司簽訂了《技術轉讓合同》,實現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目前,該項目處於臨床前研發階段,包括活性序列優化、新劑型研究和活性評價。未來,校企雙方將共同推進全球首個植物來源的siRNA新藥開發工作。

KR2滴眼液

張康講座教授團隊科研成果。本產品是一款1類創新藥,適應症主要用於治療濕性黃斑變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虹膜新生血管和角膜新生血管等致盲性眼病。張康教授通過大量研究獲得了全新結構的活性小分子化合物KR2,作用機制是抑制VEGFR2活性從而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形成,並成功將其開發為滴眼液,通過滴眼給藥方式實現無創治療。根據藥物臨床前研究評價和人體臨床試驗證明,該藥物安全性高,治療效果明顯,可大大減少患者的治療費用,並減輕患者治療痛苦。目前該藥物已擁有2項國際PCT專利,獲8個國家專利授權。